顯示具有 科技新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科技新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機器人醫生

想想看機器人拿細針插你的身體,這還是需要一點勇氣,因為會怕機器人失控,雖然頭腦很清楚知道這機器人是受控制的。

參考來源:

"我們的設想是,有一輛麵包車,在各城鎮間行駛。病人先做乳房X光檢查,如果經由人工智能從X光中看出病灶,再做三維超聲圖像檢查。如果電腦可以看見病灶,就由機器人做切片檢查。」 目前,整個切片手術在一分鐘之內可以完成。但是史密斯說,用速度更快的電腦和更靈活的機器人,手術的速度將以秒計算,病人只要屏住一口氣,手術就完成了。"
- 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NSC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ci-Tech Newsbrief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八國聯軍 能否威脅Apple霸業?

這讓我想起春秋戰國時代的場景,Android就如蘇秦,是否可以合縱起Samsung,HTC,MOTO等大廠,齊心對付Apple(秦國),得看Google的智慧囉(ps: 最後蘇秦是失敗的)。另外,Windows Mobile再不改善其架構,可能會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上慢慢變小,至於消失我想應該不會。

參考來源: 八國聯軍 能否威脅Apple霸業? - 商業時代 - 資訊社會 - udn數位資訊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相變記憶體(PCRAM)"新世代的全新構造記憶體"可望取代DRAM以及FLASH

被稱為終極記憶體的PCRAM,除了Intel外,韓國的Samsung以及國內的旺宏也積極在開發這種記憶體,但目前仍未見到商品化(量產)。或許因為現有記憶體已到1GB,FLASH有到16GB,32GB,所以如果要商品化,至少要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才有市場。
相關技術亦可參考: http://140.115.236.4/mediawiki/index.php?title=%E7%9B%B8%E8%AE%8A%E5%8C%96%E8%A8%98%E6%86%B6%E9%AB%94%EF%BC%88Phase-change_memory%EF%BC%89

參考來源:

"新晶片的容量64Mb,並不稀奇--Numonyx早在2006年就宣布128Mb晶片,三星今年9月也宣稱已製造出一款512Mb晶片。重要的是兩大技術上的進步。 第一點,研究員把網格狀的導線植入晶片中,如此一來,電腦便可輕易控制將1或0寫入6,400萬個記憶體單元(memory cell)中的任一個。第二點,他們宣布的製程可把幾個記憶層堆疊起來,這樣就可提昇記憶體的密度。 相變記憶體藉改變某種玻璃分子的狀態來記錄0與1。這種技術由來已久,早在1970年英特爾共同創辦人Gordon Moore就發表論文闡述這個概念。相變技術如今也用於可寫式DVD與CD的資料儲存。 但相變記憶體令人期待之處,簡單說就是能結合傳統電腦記憶體的高速,以及快閃記憶體的低成本、低耗電和高容量。"
- http://3c.msn.com.tw/View.aspx?ArticleID=36936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2012之後的太陽風暴

現在所謂的先進國家無不是靠電力,一無法供應這些基本能源,想必會造成大亂。既然科學機已經提出警告了,我想接下來就得靠國家政府機關的防範措施了。只要回想921大地震發生的情況就知道沒有電力以及通訊基礎設施的痛苦了。

參考來源:

"科學家預估,太陽黑子活躍的平均週期為11年,剛好就是2013年。科學家預估太陽風暴的威力,可比擬100枚氫彈爆炸,估計造成全球2兆美金的經濟損失。哈佛史密松研究中心宋威利(音譯):「如果我們受到警告,基本上即使是幾小時,我們可暫時關閉衛星設備,讓可能的損失降低。」 不過科學家不是要危言聳聽,只是要提醒人類,在事前準備充分,密切監控太陽黑子活動,提早把衛星系統切換到安全模式,關閉電壓系統,就能減低帶來的損失。"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16/8/27klh.html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凡人都可以創造新生命?!

由這篇文章看來,人類可以利用DNA序列的知識來製造人造基因組的細菌,這意味著人類將有機會製造新的動物或是植物。撇開道德或是宗教觀點,光是製造出的生物是否可以適應這個世界,個人保持懷疑態度。世界上各種動植物無一不是經過百千萬年的演化才能夠不斷延續後代,而人造生物就可以直接跳過天擇這個階段嗎?(而是人擇?!)
此外,個人認為人造生物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直得好好深入探討。

參考來源:

"克雷格‧文特爾和漢密爾頓‧史密斯,這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曾於1995年首次揭開活的有機體(細菌) 的DNA序列,日前已經製造出一個沒有前代、只有人造基因組的細菌。學究們可能會辯稱:這個怪物只有DNA是真正地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兩位研究人員仍需利用現有細菌的外殼來裝填這些DNA。然而,大軍已經越過盧比孔河。現在人們可以設想一個全新的世界:可以用電腦設計,養大並且提供訂購的細菌(最後,是新的動物和植物)。"
- 於是,人類創造了生命 - THE ECONOMIST - NEWS - udn聯合書報攤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骰子型的3D顯示器gCubik


gCubik是一款採用集成攝影(Integral Photography)、能夠裸眼觀看3D影像的骰子型顯示器。為10cm的正方體。各面板的觀看角度每隔6.7度左右就改變一個影像,共計可顯示18×18個影像,而各面板的實際畫素為36x30,跟一般顯示器比還差很多。此顯示器還安裝觸控面板、感測器與揚聲器,或許作為玩具還是簡單的消費性產品會有其獨特市場。

參考來源: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flat/45145-20090309.html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3D顯示技術-MLD(Multi-layer display)

這種技術看起來真的還不賴,解決了暈眩問題,同時不會降低解析度。但使用二塊液晶面板其製程是否會增加複雜度?

參考來源:

"MLD技術通過以一定間隔重疊2塊液晶面板,實現了以往的液晶顯示器不可實現的多種影像表現方式,包括突出顏色及對比度、影像跳出,以及可在不使用專用眼鏡的情況下,觀看可文字及圖畫等實施立體顯示得到的3D影像等。 其中,3D影像是通過在前後面板上分別顯示內容相同、而亮度及大小均存在細微差別的影像而實現的。這種方式顯示的影像看上去會產生立體感的原理還不太清楚。但與以往採用多透鏡(Lenticular Lens)的裸眼3D顯示器相比,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不會產生觀看3D影像引發的眩暈、頭疼及眼睛疲勞等副作用;(2)3D顯示時解析度不會降低;(3)可同時且組合顯示文字等2D(2D)影像和3D影像;(4)觀看3D影像的視野及角度沒有明確的界限。"
- 美國PureDepth計劃採用“另一種3D技術”量產顯示器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子宮中的女嬰在面臨多重壓力時生存表現較佳

澳洲阿德雷德大學Robinson Institute Vicki Clifton教授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在面對多重生存壓力,諸如孕婦吸煙、飲酒、氣喘或病菌感染時,女嬰在母親子宮內的生存表現較男嬰更佳;不過,當面對單一生存壓力時,男嬰的表現卻較女嬰更好。C氏指出,當孕婦身體出現狀況,男嬰會選擇繼續讓身軀成長,讓自己有足夠能力克服來自母體的生存威脅;相對的,女嬰會選擇讓自己的身軀些微變小。一旦母親身體出現問題影響生育,男嬰早產或流產的風險較高。C氏解釋,子宮內的男嬰與女嬰在面臨生存壓力時之所以會有成長選擇的差異,原因在於他們面對母體胎盤所產生的壓力荷爾蒙的方式不同;女嬰在荷爾蒙出現時會進行成長調整,而男嬰卻會忽略荷爾蒙的出現。

參考來源: http://stn.nsc.gov.tw/view_detail.asp?doc_uid=0990513008&kind_no=A04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未來人種可能免除身體病痛但是還是免不了中毒!?

看到這一篇報導就讓我想起,以後人類若發展成半人半機器,就要小心電腦病毒,搞不好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在進行病毒掃描的事情,呵呵。

參考來源:

"科學家發現,如果植入人體的電子晶片中毒了,也可能感染其他複雜的人體植入式醫療電子設備,像是心律調節器以及人工電子耳朵等先進醫療設備;不過,賈森博士預期這種人體植入晶片技術,未來會越來越廣泛使用,要如何避免這種晶片遭受病毒感染,恐怕還要發明更強的掃毒軟體才行。"
- 人體會感染電腦病毒 英科學家拿自己做實驗-Yahoo!奇摩新聞 (在「Google 網頁註解」中檢視)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前微軟實習研究是實習生發展皮膚輸入介面系統

前微軟研究室實習生哈理遜(Chris Harrison)也是卡內基美隆大學研究生發展出皮膚輸入(Skinput)的界面系統,可以把人的手掌和前臂變成一個手機鍵盤和屏幕。

人們並不喜歡手機iPhone的鍵盤,如果把其鍵盤做得像手臂一樣大,又會太大了。使用Skinput,人們可以用拇指和中指敲擊去接電話;碰觸其前臂來改換音樂播放器的音樂;或敲擊其掌心來在手機上選項。

這些有如手語的動作,將透過藍牙(Bluetooth)無線連結,控制一個裝在口袋中的手機。當配備一個攜帶式微型投影機(pico-projector)後,Skinput可以把一個數字鍵盤的影像,投射到一個人的手臂上,使用這種系統,不必從口袋或皮包中拿出手機,就可敲打手臂上的虛擬鍵盤來發簡訊,有如手機就在手掌上。這種系統八個月,仍需二至七年才能上市,Skinput的感應器仍需更準確,在西雅圖進行的13人試驗中,其準確率達96%,但那只試驗了五個鍵的鍵盤,這個系統最終將使用全部鍵盤。

這個系統超越了現在使用的滑鼠和鍵盤,把人的手掌和手臂變成一個工具,充滿震動,能夠被偵察和傳送,使用者配帶一個臂環,上面有十個感應器,這些感應器可偵察出頻率從25到78赫茲的超低頻聲波。當Skinput使用者用拇指和中指敲擊皮膚,其衝擊把聲波送到皮膚以下,並通過手臂的骨骼,被感應器接受,感應器會加以分辨,並傳送資訊給手機。

http://stn.nsc.gov.tw/view_detail.asp?doc_uid=0990506010&kind_no=A03

Skinput研究網站=>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redmond/groups/cue/skinput/

「自私基因」居自然界最豐富基因榜首

【大紀元4月29日訊】最近,由美國南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聖迭戈州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在自然界千千萬萬種基因中,最為常見、最為豐富的竟然是被稱為「自私基因」的轉座子。研究小組是在對大量基因組進行成功解碼後找到這個答案的。
這項發現發表在最新一期《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因其帶來了新的認識,科學家們在該項目中還進行了大規模的計算。該項目使用了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台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用於測序分析。研究小組對數千種細菌、古細菌、真核和病毒的基因組序列以及數千種環境群落宏基因組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和基因標籤進行了分析。

轉座子因其獨特的行為在科學界獲得了諸多「名號」。目前僅知的功能就是到處傳播自己,因而被稱作「自私基因」;根據轉座子可在生物體內或生物體之間移動,並產生不斷變化的遺傳物質的特性,也有人稱其為「跳躍基因」。南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研究員米亞.布賴特巴特稱,轉座子還有個稱呼叫「剪貼基因」,因其能持續地改變和移動,有時甚至還能將其他基因一起帶來。

研究人員表示,轉座子基因在基因組中是如此的無所不在,以至於它們常常被忽略。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知轉座子在人類基因組中佔據40%的份額。

轉座子基因在整個自然界中並非均勻分佈,有些基因組中有許多轉座子基因,而另一些基因組中則缺乏轉座子基因。布賴特巴特表示,科學家們才剛剛開始理解轉座子在環境中的存在和作用,這些極其成功的基因正到處擴散其DNA,製作大量的副本並侵入所有類型的生命體。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29/n2891412.htm


自私基因是什麼?
轉座子因其獨特的行為在科學界獲得了諸多“名耗。目前僅知的功能就是到處傳播自己,故有人暱稱其“自私基因”;根據轉座子可在生物體內或生物體之間移動,並產生不斷變化的遺傳物質的特性,也有人將其叫做“跳躍基因”。南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研究員米亞·布賴特巴特稱,轉座子還有個稱呼叫“剪貼基因”,它們能持續地改動和移動,有時甚至還能將其他基因一起帶來。

摘錄自: http://www.succedu.com/index.php/huati/view/id-6409

奈米微管新突破 革命性發電方式

【大紀元5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道)據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奈米科技的不斷進步,將來可藉由碳原子構成的奈米微管(nanotube)大量發電,以供應不同的電子設備使用。這種奈米微管或將取代傳統的發電途徑,成為未來的主要發電方式。
或將取代舊式發電方法

據每日科技新聞(TechNewsDaily.com)網站報導,由碳原子製成、小至奈米(十億分之一米)的圓筒,可用以生產大量電力,供應手機、油電複合汽車等各式電子裝置使用。

碳原子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奈米微管是由碳的薄片捲成體積極小的碳管,每一支的直徑,大約是一根頭髮直徑的三萬分之一。

研究人員發現,碳被捲成極薄的管狀時,呈現出極特殊的高熱傳導性質。在奈米微管塗上一層燃料,例如汽油、乙醇,並於奈米微管一端加熱後,燃料受熱產生熱量,而新增的熱量又能燃燒出更多的燃料,進而產生更多的熱量。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或將取代幾十年來舊式的發電方法,例如:內燃機和渦輪機。預計這種電力在未來5年內可供消費者使用。

奈米微管發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師斯特拉諾(Michael Strano)表示,產生能量的過程,近似骨牌排成一列,倒向同一方向(奈米微管則是長度變短),熱量像波浪一樣湧出。

由此產生的熱波,也產生往同一個方向移動的電子波,亦即電流。

斯特拉諾進一步解釋這種現象說,熱波就好比擠壓牙膏一般,把電子擠出了奈米微管。

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設備所生產的電力,與相同質量的鋰電池相比,增為10倍。然而,由於現階段技術有限,奈米微管發電的效率很低。以現有的設備而言,只能製造非常少的電能。

代替現有手機電池

表面鍍有燃料的奈米微管,可能取代手機和其他電子裝置的電池。斯特拉諾推測說,將來只要按下按鈕,藉由摩擦所產生的熱量,便能促使安裝在手機內部的奈米微管驅動,進而產生電能。

未來這些電能裝置可製成比目前的手機電池體積小10倍、但擁有相同的電力。此外,碳奈米微管還有不含有毒金屬的環保優勢。

斯特拉諾表示,隨著一些發電效能的改善,碳奈米微管甚至能驅動汽車。不過,這不是在碳奈米微管壁內塗上一層燃料,而是在需要時,把儲存在汽車上的液態燃料,注入碳奈米微管來發電。

他相信研究小組在未來幾年,便能將碳奈米微管的設計轉變為商業化的電池,供大眾使用。

IBM 納米技術 一顆鹽粒容納千個「地球」


作為地球日的最後篇章之一,IBM科學家成功建造了納米級微觀3D地球模型,這一模型非常小,僅佔一顆鹽粒的千分之一。就是說一粒鹽能夠容納一千個這樣的立體地球模型。

據每日科學網(sciencedaily.com)報導,IBM科學家使用最新突破性的納米技術,用一個非常鋒利纖細的矽尖進行雕刻,這一矽尖直徑僅有15納米,是削好的鉛筆尖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這項技術將大大地縮減複雜工藝製造的成本。比如:開發納米級的微電子芯片、醫藥領域、生命科學和光電子元件製造。
IBM科學家為了證實這項技術的獨特性能,建造了多個3D和2D微觀地球模型,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Science)和《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上。在這個獨特的3D地圖上,壯觀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馬特峰(4,478米高),在地圖上僅有25納米高,它採用分子玻璃製造,縮小比例為1:500,000,000。

這個微觀3D地圖長22微米,寬11微米,被刻畫在一塊聚合物上。依據這個地球模型的尺寸,一顆鹽粒可放置1,000個「地球」。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三維成像技術讓助聽器安裝只需一二分鐘時間

重點摘要:

Hart has patented a new way of scanning the ear canal with 3D imaging technology — a process that is much faster, easier, and more accurate than the plaster-mold technique. He plans to market the technology to hearing-aid manufacturers first, but believes it could also be useful to build fitted earphones for MP3 music players, or custom-fit earplugs for military personnel and other people who work in noisy environments.

With the new MIT system, a very stretchy, balloon-like membrane is inserted into the ear canal and inflated to take the shape of the canal. The membrane is filled with a fluorescent dye that can be imaged with a tiny fiber-optic camera inside the balloon. Scanning the canal takes only a few seconds, and the entire fitting process takes only a minute or two.

原文:
http://www.optoiq.com/optoiq-2/en-us/index/biophotonics/display/bow-articles-tools-template.articles.optoiq2.biophotonics-.2010.5.3D-imaging-technology-for-hearing-aid-fittings-takes-only-a-few-seconds.html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雲端策略重點摘要與讀後心得

『我不去藍海,我上雲端』這句話道盡了科技業大老對雲端運算的期待與決心。究竟雲端是什麼? 雲(Cloud)就是代表網路,早期大家以雲的圖案代表網路,端是指Client,也就是各種可連網的設備。目前微軟在提倡的三螢一雲就是再講小至如手機的螢幕、中如電腦的螢幕以及大至如數位看板或是TV的螢幕為使用者介面,提供各種終端的軟體服務,以雲端運算為基礎,快速提供消費者以及企業在購買或是經營決策的資訊。未來加上各種五感感知器(Sensor)的運用,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智慧的生活型態。

<第一章重點摘要>

雲端運算的三種基本分類-



  1.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基礎設施雲)

  2. 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 平台雲)

  3. 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 應用雲)

GoogleDocs即是SaaS的應用,對我們這些終端使用者而言比較熟悉這種應用。企業也可以跟Google租用GoogleDocs來取代現有的Microsoft Office,但接受度還有待觀察。

以下是在CNET上看到針對這三類雲端運算服務之圖解,看起來一目了然。


IBM對雲端運算的定義: 雲端運算是種革新的IT運用模式。這種運用模式的主體是所有連結網路的實體,可以是人、設備和程式,客體就是IT本身,包含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以及會在不久將來出現的各種資訊服務。

所以使用者根本不用關心基礎的建置,看得到的就是服務本身,只需按照資源的使用量或是業務規模付費即可。

*斜體字代表是我個人的心得或是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