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轉載:剖析日本企業經營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風險

日本企業如此,台灣企業似乎也是如此,此文章所談及之反省內容值得作為台灣企業的借鏡!!!============================================
http://big5.nikkeibp.co.jp/china/news/edit/tren200711080125.html
剖析日本企業經營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風險(上)
DATE
2007/11/08

  【日經BP社報導】 說起日本企業的特點,“不冒風險”是經常被提到的若干特點當中的一個。其實在生產一線或就技術人員個人來說,有相當多的是在從事嶄新的或者結果未知的工作。不過,這些工作一旦到了需要投資的時候,十有八九會被置之高閣。這到底是日本企業組織結構的問題,還是經營者思考方法的問題呢?   但是實際上,日本企業又往往會做出讓人感到“風險如此之大,決策真有膽量”的業務計劃。如果這個決策果真具有獨創性,倒也就罷了,將其看作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一種“賭博”即可。但事實是並非事事如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眾多日本企業一起做出高風險決策的現象。而且通過採訪你會發現,這些決策者們其實大多沒有“正在甘冒風險”的意識。 隨大流,一窩蜂   大家攜手選擇同樣的高風險道路,那麼就算失敗,也不會和競爭對手產生“差距”。這可以給經營者們帶來安心感,不必再為風險的大小而深思熟慮。但是,如果其結果是業績低迷,那麼倒楣的將是技術人員。如果受到的打擊超過了企業自身的承受能力,那麼公司很有可能成為外資基金的收購對象。   那麼,如果大家都能夠順利地跨越風險獲得成功的話,結果又會怎樣呢?因為是大家都成功,所以回報勢必很少。也就是高風險低回報。可謂是非常不划算的一種選擇。   上述情況的典型案例就是顯示器行業。讓我們從1993年說起。   當時,液晶行業正在為大螢幕彩色TFT液晶面板的大幅增產著手準備。日本的大型綜合電子廠商幾乎一個不差全員參加,再加上日本的中堅廠商和之後加入的南韓、台灣廠商,陣容十分龐大。那時身為《日經電子》記者的筆者採訪各公司的投資額、預定產量等資訊,並詢問各公司“預定獲得多少佔有率?”   然而,所有企業都表示:“既然拿出鉅額投資一決勝負,自然要爭取20%以上的佔有率”。甚至還有企業表示:“豈止如此,我們的目標是30%以上”。如果把廠商所說的數字加在一起,結果居然超過了200%。 集體參加的演算法   200%寓意著一個非常嚴重的事實。也就是說如果各家廠商都能按照計劃進行,那麼整個行業的供應能力將達到廠商所設想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實際上各公司計劃的“20%以上”的佔有率將縮水到10%。   這時,只獲得了較低市場佔有率的廠商,就會為了超過競爭企業而猛踩油門。看到這種情況,媒體也會大肆炒作:“企業大增產,產品普及即將實現”等等。   當然對此狀況,業者並非都沉默不語。在整個行業進入爭先恐後狀態的稍早時分,在某國際會議的聯歡會上,筆者巧遇京瓷的前會長西口泰夫。當時西口擔任業務本部長,統管液晶業務。西口環指著場內說:“看看吧,這裡是死亡商人的巢穴”。死亡商人原本指軍火商。因為軍火商總是今天在這邊煽風:“對手已經配備了最新式武器。貴方如果不對抗的話就會……”,明天又在那邊點火:“對方已經拿出對策來了。現在不強化實力就無法保持軍事平衡啦”。軍火商的形象與當時設備廠商的推銷異常相似,所以西口用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方式指出了問題所在。   就這樣,增產被越炒越烈,廠商的產能不斷提高。可是,當時1張10吋的液晶面板要賣到10萬日元,自然不會有太多買家。   而可以預見的則是一片悲慘的價格崩潰。(未完待續,記者:仲森 智博)

2 則留言:

羅理羅說絕不囉嗦 提到...

剖析日本企業經營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風險(中)
DATE 2007/11/09

  【日經BP社報導】 上接本站報導本文譯自剖析日本企業經營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風險(上)。

  曾經長期擔任《日經電子》總編的西村吉雄針對該現象給出了有趣的看法:“要是放任市場自行調節,大米在供應過剩時價格會無止境地下跌。因為就算是半價,人的飯量也沒法增加一倍。半導體是產業的大米,其價格原理和大米很相似。即便是價格略降,需求不會增加。所以,價格會無止境地跌下去”。顯示器的情況也和半導體相同。

不加思索地相信

  這樣下去還了得,對此筆者採訪了多家公司的負責人員。看過匯總的數據後,大家都承認供應能力正在激增。也承認價格會大幅下跌。但這些人員都堅持認為供應能力的增加是節約成本和提高量產水準所致,“絕不是因為沒有買主”。“彩色TFT液晶面板是理想的顯示器。這麼棒的產品不可能賣不動。肯定會大家都搶著購買”。

  但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如果產品剛推出市場就暢銷,那麼價格就不會下降。沒有一家企業會“在10萬日元也想買的人還有的是的時候,但因為成本下降了所以就以5萬日元的價格銷售”。如果暢銷,價格就不會下降。如果價格下降,就意味著供應過剩。這才是市場規律。難道液晶面板就能例外打破市場規律?

  結果與哪一家廠商的對話都沒有達成共識,雙方始終是平行線狀態。即便對方認可幾乎所有的前提條件,但卻絕不承認“供給過剩引起的價格暴跌”。當時筆者的腦海中閃過的字眼就是“思考停止”。雖然頗為不敬,但筆者還是不禁心存疑念,液晶廠商是不是因為“投資之事已經決定。未來的事情不願再多想”了。

“咬定青山不放鬆”

  於是,等待日本廠商的結果順理成章。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日本國內的新工廠相繼開工投產,面板價格開始不斷下降。於是出現了部分廠商已開始進行生產調整的傳言。南韓和台灣廠商也開始正式量產,行情進一步惡化。

  更加悲慘的是,這幾年來幾乎所有的日本的顯示器廠商均遭“重創”,從而使得經營者的投資熱情大為冷卻。可能是因為經營者們之前並沒有認識到以前的投資是這麼具有風險,所以遭受到的心理衝擊尤為嚴重。衝擊的結果便是使得連對投資的熱情也萎縮掉了。只有這樣一種結論。

  而同樣遭受重創的南韓廠商和台灣廠商並沒有在意,甚至擺脫了後進的劣勢,持續進行大型投資。就像參議院議員藤末健三指出的那樣,南韓廠商有政府貸款這一強大的後盾支援。

  一位業內人士在日後針對日韓投資行為的差別指出:“在那以降,日本開始小心起來,加速、減速交替進行。也就是在行情好轉時加速,惡化時減速。這是一步昏招。即使是為加速投資,生產線實際投產增加供應量也是在1年或2年之後。而那時的行情可能正在惡化。最終還是事與願違。而南韓和台灣廠商則一直在踩油門加速。日本每次減速都會使日本與南韓和台灣廠商差距變小,最終被南韓和台灣廠商超越”。

  另一位分析師也支援這一說法:“正是如此。半導體也一樣。也就是說,南韓廠商以相同的模式超過了日本廠商”。

  於是,日本廠商在不知不覺地便陷入了今天的局面。當日本技術人員傾注全部智慧和勞動培養並實現了量產的液晶面板終於能夠“賺錢”的時候,銷售額的大部分卻流進了海外廠商的囊中。當然也有夏普這樣堅守強豪地位的廠商。不過,上世紀90年代高聲叫喊量產的廠商現在大都面臨著被迫縮小、轉讓甚至退出大螢幕液晶面板業務的局面。

歷史不斷重復?

  筆者之所以翻出液晶開發的舊帳是有原因的。因為今年秋季展會上的焦點——有機EL面板,也讓人感到與液晶是那樣的相似。

  有機EL面板電視確實“了不起”。令人不禁想對長年累月鑽研技術的技術人員的努力報以熱烈的掌聲。但是,激動歸激動。但筆者很難理解電視新聞炒作有機EL將成為“後液晶”的本意。用有機EL取代現在的液晶電視和電腦液晶顯示器的未來遠景,實在令人難以想像。(未完待續,記者:仲森 智博)

羅理羅說絕不囉嗦 提到...

剖析日本企業經營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風險(下)

DATE 2007/11/12

  【日經BP社報導】 上接本站報導本文譯自剖析日本企業經營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風險(上),(中)。

  而當筆者向某位技術人員提出這一疑問時,對方給讀者的是與液晶時代如出一轍的回答:“但它確實很漂亮吧?誰看過誰都想要。正可謂是理想的顯示器”。同樣的問題,再問一下周圍的記者,回答也是:“應該會成功。雖然價格比較高,但還是早期採用者(追趕潮流的消費者)能夠蜂擁而至的價格”。不過,不要忘記類似4通道身歷聲組合音響、民用DAT(數位錄音帶)這類僅有早期採用者購買、最終銷聲匿跡的出色產品可是不在少數。

  筆者還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有機EL的材料廠商似乎也已決定進行大增產。不只是日本廠商,多家南韓廠商也準備著手量產”。言外之意是:“大家一起上,應該沒風險”。這也是與液晶時代似曾相識的想法。

優勢和弱點

  “自發光”是經常被提及的有機EL顯示器的成功要素。液晶面板的各像素為單純的光柵,所以必須和光源配合使用。而有機EL面板的各像素能夠獨立發光。這便是稱讚有機EL非比尋常的主要根據。因為無需光源,所以能夠做得既薄又輕。不過,對於展會解說員所說的:“因為是自發光,所以畫面很漂亮”這一點,雖然筆者睜大眼睛仔細觀察,但還是沒有看出個究竟來。雖然筆者知道液晶並非自發光,但表面看起來液晶的每個像素都像是自發光的。

  與之相反,很早以前就指出“自發光不行”的是曾任《日經微器件》總編的林裕久。他的理由如下:在液晶面板中,通過驅動IC供應各像素的電能由於只用於光柵工作,所以可以非常微小。但是,在自發光顯示器中,發光所需的全部電能均需要通過驅動IC供應。因此,自發光顯示器的驅動IC的價格必然高於液晶面板中使用的驅動IC。

  從面板本身來看,有機EL面板與液晶面板同樣使用TFT底板。所以從這點出發,也有看法認為“有機EL能夠沿用液晶技術,因此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這點同時也是瓶頸,這表明有機EL用底板的價格不可能低於液晶面板用底板。

  即便有機EL面板的底板成本能夠做得與液晶相當,但驅動IC價格昂貴。與液晶面板相比,在製造技術成熟程度上的差距就像成人和兒童的差別。這樣的話,有機EL面板的價格必然高於液晶面板。即便如此,還是有看法認為有機EL面板能夠憑藉超薄和高畫質與液晶面板形成對抗。但是,市面上的液晶面板並沒有為實現超薄和高畫質傾盡所有技術。出於成本競爭力的考慮,“能用但沒有用”的技術還有很多。實際上,某位液晶面板技術人員曾經自信的表示:“包括學會發表的技術在內,如果不考慮成本使用尖端技術的話,我們可以製造出相當薄而且漂亮的液晶面板”。

活動目標

  對於液晶面板和有機EL面板領域投入的開發資金和技術人員數量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把這看作賽車,暫且不論車輪和車體的能力,前車(液晶)配備的引擎馬力遠遠超過後車(有機EL)。筆者個人認為,這一差距是決定性的。就算有機EL面板陣營看著眼前的液晶面板,描繪“何時達到何種水準”的前景,但對方是“活動目標”。不僅不會就此停步,還時常會有出乎意料的發展。

  敢於面對上述情況的勇氣值得讚揚。但是,如果投資判斷失誤,遭受重創的不只是經營者。而是包括技術人員在內的所有從業者。但筆者並不是說不能進行挑戰。而是經營者應該首先認識到:“真正的風險在於思考的停止”。

  曾幾何時液晶面板以大出血為代價降低價格,最終取代了顯像管顯示器。我們當然可以盼望這一幕重演,但不能忘記的是,那次“取代”存在著很大的幸運成分,是因為液晶面板在成長期中遇到了“顯像管無法實現”的用途。

  在彩色液晶面板剛上市的時候,有位液晶技術人員曾經說:“液晶面板難在要讓顧客花錢聽蹩腳的練習曲”。當時,液晶面板的顯示性能還遠不及顯像管,而且價格昂貴。但是,如果沒有顧客購買,液晶面板就無法獲得發展。這時,在當時迅速增長的一體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成為了液晶面板強大的推動力。

  有機EL面板也一樣。馬上與液晶面板形成競爭局面相當困難。有機EL面板廠商可以把成長期“當作送孩子上貴族學校,做好花錢幾年的思想準備”。不過,當今重視短期利潤的經營者和股東有沒有這種氣概呢?如果沒有這種自信,那就只有對媒體“後液晶”的呼聲充耳不聞,拼命尋找“液晶面板無法實現”的應用方式和光源等顯示器以外的用途。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這些事情不用現在再來說,有機EL面板廠商早就非常清楚。他們說不定“只是因為對有機EL的評價太高,所以有點昏昏然。以後還是會靜下心來”、“已經找到了絕佳的應用,但目前不能透露”。但是,作為目睹過儘管傾盡全力,儘管也製造出了出色的產品,但卻陷入無法持續業務局面的筆者來說,往年的噩夢猶在心頭,令人擔憂。不過還是那句話,光是筆者擔憂的話又能有什麼用呢?(全文完,記者:仲森 智博)